返回首頁 | 返回本書目錄 |

 

耶利米書第四十六章

 

Ⅱ 論及列國的神諭(四十六1∼五十一64

  希伯來的先知均有一貫的信念,就是神對個人和萬國掌有最高的主權。無論什麼時代的先知都深深感受到,他們經歷的事件所影響的範圍,並不只限於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而已。因為抱持著這種態度,致使先知對外邦人的舉止行為有濃厚的興趣,且這種態度在他們譴責鄰國時最顯而易見。耶利米在這段篇章中,承襲其他希伯來先知的傳統,宣告神對異教百姓的審判(參:賽十三∼二十三;結二十五∼三十二;摩一3∼二3)。七十士譯本並未依照馬索拉經文的順序,而將本段安插在二十五章中間。

A 論埃及(四十六128

  12. 耶利米的神諭從埃及開始,因為巴勒斯坦長久以來都在埃及政治影響的勢力範圍之內。除此之外,猶太人亦從未忘記他們於摩西時代在埃及所受的壓迫。法老尼哥於公元前六○九年,在米吉多殺了約西亞,約西亞當時亟欲阻止埃及部隊前往救援被困於哈蘭的亞述軍。迦基米施之役在埃及歷史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該城於公元前六○五年已被埃及佔據,但尼布甲尼撒於同一年席捲該城,打敗佔領的人,使他們抱頭鼠竄。巴比倫的編年史指出,尼布甲尼撒於公元前六○一年再度對埃及用兵,這一次雙方都損失慘重。這樣的情勢可能促使約雅敬伺機而動,背叛巴比倫(王下二十四1),但埃及其實也愛莫能助。

  36. 第34節描述埃及軍官對戰車和步兵發號施令,預備作戰。小盾牌(ma{g{e{n)一般是圓形的;而大盾牌(s]inna^)則是橢圓形或長方形,用來遮蔽全身。很可能由皮革所製,且似乎是士兵在作戰時才穿戴。74 進攻的一方對獲勝深具信心。5節開始,我為何看見他們驚惶轉身退後呢?(NEB:這是何等景象?他們驚惶潰敗。)具有先知敏銳洞察力的耶利米,此時不難想見猶大千方百計才求來的埃及軍隊戲劇化的潰敗,他並以生動活潑的用辭來捕捉當時的畫面,由 NEB 的譯文便可見一斑。他們明顯高昂的士氣,一旦遭逢巴比倫軍隊便冰消瓦解。他們若不是在爭戰之處被攔下,就是被伯拉河的天然屏障所截斷,根本不可能逃跑。

  712. 江河7節)指的是尼羅河及其灌溉的水道,因此作複數形。蜂擁而至的埃及人,就像尼羅河氾濫時淹沒鄰近的鄉間(參賽八78)。他8節)可能指的是身為埃及軍隊統帥的法老。自示撒(約公元前945924年)的年代起,埃及法老的勳業便不如以往輝煌。沙美提克斯一世在位時(約公元前664610年),重新整軍經武,以希臘傭兵做為部隊的核心,強大的艦隊則駐紮於地中海和紅海,而海上貿易也因此大為加強。9節是一連串的命令,內容和3節有些類似。75 古實(即衣索匹亞)和(可能即今利比亞?或是索馬利亞?)為埃及提供傭兵。路德族顯然也是非洲人(參創十13),可能居住在利比亞。此處對這些傭兵射箭技能的描述,顯然有一多餘的重複,「拿」弓(馬索拉經文 to^p{#s*e^)重複了同節前一行的字。基列(參耶八22)以出產乳香而天下聞名。埃及醫術在公元前二○○○年左右即已十分先進,而其偉大的蒲紙醫學手稿,亦大約出自該時。11節提到多服良藥,乃在諷刺埃及無法醫治被擊敗的傷。她最後所受的羞辱,就是其他人都得知她的挫敗。

  1317. 埃及在迦基米施慘敗之後,巴比倫將扮演神的僕人來懲罰這被征服的國家。巴比倫事實上於公元前五六八/七年,發動對埃及的遠征(見四十三11註釋{\LinkToBook:TopicID=249,Name=813. 預言埃及被征服})。有關密奪答比匿,見四十四1註釋{\LinkToBook:TopicID=251,Name=16. 近來事件的摘要}15 RV 你的壯士為何被沖去呢?馬索拉經文 nish]ap{(沖去)有時被分開寫成 na{s h]ap{,若依七十士譯本則作「哈夫(Haf)為何撤退?」,RSV 作「阿比斯Apis為何逃走?」這裡提到的是埃及所拜的牛神阿比斯(哈夫)。古時近東的人認為,征服一個國家必須打敗她的神。埃及人拜阿比斯可由下面的問句反映出來:「你的壯牛為何站立不住?」(譯註:和合本作「他們站立不住」)這裡馬索拉經文的 ~abbi^reyk[a 可能是閃語的複數形,意指尊貴。將勇氣、榮耀和高貴的觀念加在動物身上,雖然是近東一貫的想法,但在此仍以解為國家的元首法老為佳。如此一來,全句便成了「你的大能者為何被打敗?他站立不住嗎?」馬索拉經文在1617節有些傳遞的問題。AV 祂使多人絆跌16節),同一句七十士譯本譯為你的多人絆跌17節馬索拉經文作 qa{r#~u^ s%a{m他們在那裡喊叫),但七十士譯本則將同樣的子音作不同的解讀,譯成命令式的動詞 qir#~u^,並將名詞解為 s%e{m,所以譯文便成了「叫法老王的名字……」。NEB 把這句譯為作自誇的王,而 RSV 則譯作嘈雜的人。然而,「高聲說話的人」似乎更能表達馬索拉經文中的輕蔑,因為它把法老描繪成好自誇卻錯失機會的人。

  1819. 巍峨的他泊迦密均在附近區域相當受人注目。尼布甲尼撒和其他國家君王的關係,就有如他泊、迦密之於鄰近地區,甚至法老都對尼布甲尼撒的能力和威嚴畏懼三分。因此,埃及人必然要收拾長途旅行必用的物件,作好被擄的準備(參:結十二3)。

  2024. 將巴比倫懲罰性的攻擊比作牛虻,十分切合實際。馬索拉經文作 ba{~, ba{~(它來了,它來了),但根據七十士譯本、古敘利亞文新舊約合訂譯本(Peshitta)以及其他手抄本,似乎將其讀成 ba{~b[a{h 較佳,根據 RSV NEB 的翻譯,亦即「它已臨到她」。這裡所說的傭兵是愛奧尼亞人(Ionians)和加利恩人(Carians),他們於沙美提克斯時代被雇用,且為繼任的幾位法老沿用。這裡提到埃及滑行而去好像蛇一樣(22節),其實在諷刺埃及最被吹噓的神祇被降卑。這神祇甚至在王室的徽章中都有顯著的地位。

  2526. 亞捫是底比斯(即「挪」)主要的神祇,而挪則是上埃及地區的首都。七十士譯本刪去了法老並埃及與埃及的神,以及君王。神的目的在於懲罰埃及,而非毀滅她,所以將來她必再有人居住。

  2728. 這一段幾乎和三十1011完全一樣,耶利米以自己的語言重申以賽亞對於復興的想法。被擄必可以管教這恣意妄為的國家,並引導它回頭負起西乃之約的屬靈責任。

 

74 NBD, pp. 82f.

75 關於戰車,見 Y. Yadin,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 (1963) I, pp. 4f., 37ff., 86ff.

──《丁道爾聖經註釋》